免费问诊 登录 注册

医誓

      凡大医治病,必当安神定志,无欲无求,先发大慈恻隐之心,誓愿普救含灵之苦。若有疾厄来求救者,不得问其贵贱贫富,长幼妍蚩,怨亲善友,华夷愚智,普同一等,皆如至亲之想。亦不得瞻前顾后,自虑吉凶,护惜身命。见彼苦恼,若己有之,深心凄怆。勿避险巇、昼夜、寒暑、饥渴、疲劳,一心赴救,无作功夫形迹之心。

首页 / 医典 / 《人体解剖学》 / 一、额顶枕区

一、额顶枕区

颅顶部前起眶上缘,后抵上项线和枕外隆凸,两侧借上颞线与颞区分界。

1.层次

覆盖此区的软组织,由浅入深可分为(图10-11)

皮肤、浅筋膜、帽状腱膜及额枕肌、腱膜下组织和颅骨外膜等5层。其中浅部的三层紧密相连,不易分开,故总称为头皮。

(一)皮肤:此区皮肤厚而致密,内含大量毛囊、汗腺和皮脂腺,容易发生疖肿或皮脂腺囊肿。血管和淋巴管也极为丰富,外伤时出血多,但创口愈合较快。

(二)浅筋膜:由致密的结缔组织和脂肪组织构成,结缔组织形成许多垂直的小梁并将脂肪组织分成小格,小格内有血管和神经等。故浅筋膜内有感染时,渗出物多限于局部,不易扩散,神经末梢易受压而产生剧烈疼痛。在创伤时血管断端不易收缩,故须加压止血或缝合止血。

(三)帽状腱膜与额枕肌:腱膜坚韧致密,前续额腹,后连枕腹。两侧逐渐变薄续于颞筋膜浅层,头皮横向裂伤伤及腱膜时,由于额腹和枕腹收缩的牵张,创口裂开。缝合头皮时须先将腱膜缝好,以减少皮肤的张力,利于创口的愈合。

颅顶层次(额状断面)

图10-11 颅顶层次(额状断面)

(四)腱膜下疏松组织:是帽状腱膜与颅骨膜之间的疏松组织层,又称腱膜下间隙。此间隙在颅顶部范围很广,向前达眶部,后达上顶线。间隙内有若干导管与颅内静脉窦相通,故发生感染时,可经导血管向颅内扩散。此隙出血时,常形成较大的血肿,其瘀斑可出现在上眼睑皮下。

(五)颅骨外膜:薄而致密,与各块骨间借结缔组织相连,故手术时较易剥离,但在骨缝处与缝间韧带愈合紧密,故骨膜下血肿仅限于一块颅骨的范围,很容易与帽状腱膜下血肿鉴别。

2.颅顶部的血管和神经

(图10-12)

浅筋膜内的血管和神经按其位置可分为前、外侧和后三组。

(一)前组:距正中线2厘米处有滑车动、静及滑车神经。距正中线约2.5厘米处有眶上动、静脉和眶上神经。滑车上动脉和眶上动脉都是眼动脉的分支,前者由额切迹至额部,后者经眶上孔(切迹)到达额部。滑车上神经和眶上神经都是三叉神经眼神经的分支。三叉神经痛患者可在眶上缘内、中1/3交界处出现压痛。

(二)外侧组:包括耳前和耳后两组。耳前组有颞浅动、静脉及其伴行的耳颞神经;耳后组包括耳后动、静脉及面神经的耳后支、颈丛的耳大神经后支和枕小神经。

颅顶部的血管、神经

图10-12 颅顶部的血管、神经

(三)后组:枕动、静脉和枕大神经分布于枕部。

枕大神经为第二颈神经的后支,穿过项深部肌群后,大上项线平面距正中线2厘米处穿斜方肌腱膜,然后和枕动脉伴行,走向颅顶。封闭枕大神经可于枕外隆凸下方一横指处向两侧约2厘米处进行。

颅顶的神经走行在皮下组织中而且分布互相重叠,故局麻阻滞一支神经常得不到满意的效果,应当将神经阻滞的范围扩大。

颅顶的动脉有广泛的吻合,不但左右两侧互相吻合,而且颈内动脉系统和颈外动脉系统也互相联系,所以头皮在发生大块断裂时也不易坏死。由于血管神经从四周向颅顶走行,开颅手术而作皮瓣时,皮瓣的蒂应在下方。皮瓣蒂应是血管和神经干所在部位,以保证皮瓣的营养,而作一般切口则应呈放射状,以免损伤血管和神经。

颅顶的静脉也位于皮下组织内,广泛吻合形成静脉网,主干与同名动脉伴行,额外侧静脉和额内侧静脉向下回流至内眦静脉,再入面前静脉。内眦静脉可借眼上静脉与颅内的海绵窦相交通。

颞浅静脉向下与上颌静脉合成面后静脉,面后静脉也可通过上颌静脉经翼丛而与颅内静脉窦相交通。

耳后静脉与枕静脉都回流到颈外静脉。

颅顶部的淋巴管我注入头颈交界处呈环形排列的淋巴结,如枕淋巴结、乳突淋巴结、腮腺淋巴结和下颌下淋巴结等,它们的输出管注入颈浅淋巴结和颈深淋巴结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