免费问诊 登录 注册

医誓

      凡大医治病,必当安神定志,无欲无求,先发大慈恻隐之心,誓愿普救含灵之苦。若有疾厄来求救者,不得问其贵贱贫富,长幼妍蚩,怨亲善友,华夷愚智,普同一等,皆如至亲之想。亦不得瞻前顾后,自虑吉凶,护惜身命。见彼苦恼,若己有之,深心凄怆。勿避险巇、昼夜、寒暑、饥渴、疲劳,一心赴救,无作功夫形迹之心。

首页 / 医典 / 《人体解剖学》 / 一、肾

一、肾

(一)肾的形态
肾是成对的实质性器官,形似蚕豆,新鲜的肾为红褐色,质柔软,表面光滑。肾的大小因人而异,男性一侧肾重120~150g,平均长约10cm,宽约5cm,厚约4cm,一般女性肾略小于男性。肾可分为上、下两端,前、后两面和内、外侧两缘。肾的上、下端都较钝圆;前面较凸,朝向前外侧;后面较扁平,紧帖腹后壁;肾外侧缘隆凸;内侧缘中部凹陷称肾门(renal hilum)。肾门为肾的血管、神经、淋巴管及肾盂等出入的门户。出入肾门诸结构被结缔组织包裹称肾蒂(renal pedicle),肾蒂主要结构的排列关系:自前向后依次为肾静脉、肾动脉和肾盂;自上而下依次为肾动脉、肾静脉和肾盂。右侧肾蒂较左侧短,在手术时可造成一定的困难。肾门向肾实质凹陷形成的腔隙称肾窦(renal sinus)。内含肾盂、肾盏、肾血管、淋巴管、神经及脂肪组织等结构。

(二)肾的位置
肾位于腹膜后方,脊柱两侧,贴靠腹后壁的上部,是腹膜外位器官。肾的长轴向外下倾斜,一般左肾上端平第11胸椎体下缘,下端平第2腰椎体下缘;右肾由于受肝的影响比左肾低,即右肾上端平第12胸椎体上缘,下端平第3腰椎体上缘。第12肋分别斜过左肾后面的中部和右肾后面的上部。肾门约平第1腰椎体平面,距正中线约5cm。在竖脊肌的外侧缘与第12肋之间的部位称肾区(脊肋角),肾门在腹后壁的体表投影一般位于此区。在某些肾疾病患者,叩击或触压此区可引起疼痛。两肾上内侧有肾上腺。

  
肾的位置可随呼吸和体位而上下移动幅度约为2~3cm。肾的位置一般女性低于男性,儿童低于成人,新生儿肾的位置则更低,甚至可达髂嵴附近。

(三)肾的被膜
    肾的表面包有三层被膜,由内向外为纤维囊、脂肪囊和肾筋膜。

1.纤维囊(fibrous capsule)  为紧贴肾表面的薄层致密坚韧的结缔组织膜,内含少量的弹性纤维。正常情况下,纤维囊易与肾实质分离;在病理情况下,则可与肾实质发生粘连,不易剥离。在肾破裂修复或肾部分切除时,需缝合此膜。

2.脂肪囊(adipose capsule)  为包在纤维囊外周的囊状脂肪组织层,又称肾床,在肾的周缘脂肪最厚,并从肾门伸入到肾窦内与其脂肪组织相连。脂肪囊对肾起弹性垫样保护作用,是临床上进行肾囊封闭的部位。

3.肾筋膜(renal fascia)  围绕肾脂肪囊外,肾筋膜分前、后两层,包绕肾和肾上腺。两层在肾上腺上方和肾的外侧缘处互相融合。在肾的下方两层分开,其间有输尿管通过。在肾的内侧,前层在肾和肾血管前面向内侧延伸,至腹主动脉和下腔静脉的前面与对侧肾筋膜前层相续,后层与腰大肌筋膜融合。肾筋膜向深面发出许多结缔组织小束,穿过脂肪囊连于纤维囊,对肾起固定作用。

肾的正常位置靠多种因素来维持,除肾的被膜外,肾血管、肾的邻近器官、腹内压以及腹膜等对肾均起固定作用。当肾的固定结构不健全时,则可引起肾下垂或游走肾。

(四)肾的构造
在肾的冠状切面上,肾实质分为外部的肾皮质和内部的肾髓质。

  
1.肾皮质(renal cortex)主要位于肾的浅层,血管丰富,新鲜标本呈红褐色,内有细小的红色点状颗粒,主要由肾小体和肾小管组成。肾皮质深入肾髓质内的部分称肾柱(renal columns)。

2.肾髓质(renal  medulla)位于肾皮质的深部,血管少,色较淡,主要由肾小管组成。髓质内有15~20个肾锥体(renal pyramids)。肾锥体呈圆锥形,锥体底朝向肾皮质并与皮质相连接,从肾锥体底呈辐射状深入皮质的条纹,称髓放线(medullary ray);位于髓放线间的肾皮质,称皮质迷路(cortical labyrinth)。锥体尖端钝圆,呈乳头状突入肾小盏内,称肾乳头(renal papillae)。每个肾乳头顶端有许多乳头孔(papillary),是集合管的开口。肾产生的尿液经乳头孔开口于肾小盏。每个肾小盏接受1~3个肾乳头。

肾窦内有7~8个呈漏斗状的肾小盏(minor renal calices),包绕肾乳头。2~3个肾小盏合成一个肾大盏(major renal calices),每肾有2~3个肾大盏,再汇合成一个前后扁平约呈漏斗状的肾盂(renal pelvis)。肾盂出肾门后,弯形向下,逐渐变细移行为输尿管。